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在全球经济危机,国内经济困难的的背景下召开的两会,体现两个特点:一是经济问题是重中之重,二是要给市场、企业予信心。国际媒体对此也有一定的期待。cnn等在人大开幕之前,指出经济是本届人大的最大议题。34,在人大开幕之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些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李德水局长并指出,温总理的报告将宣布新的经济刺激政策之后,45两日《金融时报》、路透社等都报道,全球各大股市因为期待中国两会会宣布新的经济刺激政策而大涨。由于预料到来自中国的需求会增加,各主要商品如铜的国际市场价格也上涨。  

但是境外媒体对两会的经济政策,有比较深的误读。实际上,国际市场期待中国经济的救世主角色,本身就错了。果然,财经类的媒体很快报道,当《政府工作报告》出台,国际股市发现和原先的预期相差太远,于是应声下跌。对中国的8%的增长预期,不少媒体认为难以达到。Bloomberg就认为,要期待中国2009年经济翻盘,完全不可能。不少媒体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只能增长6.8%。  

事实上,国外媒体对中国政府的经济计划的复杂、全面、平衡性理解完全不充分,转而关注这么大的政府投入,会不会造成新的腐败,会不会有人拿这些资金去炒股,会不会对中小企业造成歧视和压迫。温总理后来在记者会上,对政府的经济计划又做了详细的解释,指出它包含的四个方面:政府投入、产业调整和振兴、科技支撑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这些政策对经济的短期、长期影响,西方媒体第一是注意不到,第二是理解不了,第三是即便理解了,也充满复杂的心态。  

但是境外媒体对经济的议题关注相对还是短暂的,尤其是在搞清楚中国的经济刺激重点还是振兴自己的经济,而不是要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拿出自己的外汇储备去给欧美经济买单后,媒体对两会的经济议题便不再关注了。cnn、《金融时报》只在345两天有关于两会的一两篇报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则在两会全程没有一篇报道(《华盛顿邮报》在36发表了世界银行行长佐力克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联合署名的文章,指出中-美经济体【所谓的G-2】对世界经济复苏的极端重要性。不过该文和两会并不直接相关)。BBC、《华尔街日报》等,则继续关注人权、民主、西藏、台湾等议题。温总理在记者会上讲中国要继续推进政治改革,吴邦国委员长的报告指出中国不会照搬西方的民主体制,被这些媒体继续按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解读:或者依据吴邦国的报告批评中国政府拒绝民主,或者分析中国高层领导间有意见分歧:温总理代表开明、改革、民主派,吴邦国代表保守派,如此等等,都是西方媒体对中国政治完全缺乏了解、西方记者素质不足的具体表现。此外,西方媒体继续会指出,人大、政协两会,只是中国的政治秀,大会代表毫无权力可言等等。BBC报道了全国人大首位农民工代表,但重点也是强调她作为代表毫无权力可言。  

一些媒体报道了两会期间大陆有意欢迎台湾民进党重要人物吕秀莲访问大陆的消息,但是多数西方媒体在涉及台湾问题时,依然强调两岸关系中的负面内容。比如大陆和台湾正在磋商中的经贸框架协议,温总理在报告中和记者会上并未给出具体内容和时间表,《华尔街日报》等就会说大陆在马英九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不能他明显的支持。在这些问题上,我要再次指出,负责报道中国的不少记者,对很多问题只懂皮毛,对各种信息的解读,缺乏实在的能力。  

总的看来,西方观察、关注、审视中国的视角,依然以人权、西藏、台湾这些问题为主。中国国内多元、充满活力的社会,它们完全缺少直接的感受和兴趣。至少本文引叙的西方主流媒体,到目前为止仍是如此。当然,这也是中国对外形象传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在中国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一个大国的今天,如何让世界了解、理解中国,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不久前一位报道中国的法国新闻工作者,在大家内部交流时这么来描绘当前西方面对的正在进入世界的中国。他说,大家在一间屋子里,可能本来已经是一间很挤的屋子了,来了中国这么一个巨人。体型巨大、充满善意,但是举止笨拙得像个两三岁小孩儿,让人发窘,而且对西方人的未来而言,还让人不无恐惧。如何接纳屋子里这个新成员呢?这对世界是个挑战。  

这样一种态度,据我观察,已经是西方人对中国崛起比较友好、正面的态度了。其它的,充满不安和恐惧的态度,则占满多数谈论空间。  

中国进入世界,对双方都是挑战。

话题:



0

推荐

王正绪

王正绪

63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王正绪: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学院、中国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研究员。美国密西根大学政治学、教育学博士。马拉松、铁人三项赛运动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