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北京马拉松一直是我参加长跑活动之后十分向往的比赛。这首先是因为我对北京这个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北京的每条街道、每个公园、每个地名,以至于一草一木,在我远离北京的时候,总能勾起我深深的乡愁。其次,虽然我平时不在北京,但是平常关注的,都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一批跑友的跑步活动。因为此,北京虽然不在我身边,却时时以各种方式出现在我的跑步生活中。北京马拉松在国内跑友的跑步活动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每年的北马必是国内跑友们的一次巨大的party,而且在香港、台湾、澳门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方长跑爱好者中的吸引力也在迅速增加。但是,每年北马的时间总是在我学期之中,使我无法离开工作来北京参赛,所以几年了都和它失之交臂。今年由于机缘巧合,我终于得以前来赴约。2011年10月16日,我得以完成了本人第一个北京马拉松。

跑在北京的街道、马路上使我状态神勇,第一次跑进了四小时,同时也就跑出了我全程马拉松的个人最好成绩(PB)。所以,今次的北马注定将成为我长跑记录中的重要一个篇章,将在今后很长时间里不停地出现在我的思想和体味中。

北京是世界的名城,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不亚于纽约、伦敦、柏林、波士顿、东京等城市。我希望北京马拉松,也能像上述这些地方的马拉松一样,成为全球跑友向往的顶级城市马拉松。如果北京马拉松的主办者有这样的理想,本文希望对实现这个理想有所帮助。真心热爱北京马拉松的跑友,也会在其中找到支持北京马拉松的角度。再次,北京马拉松在国内马拉松赛事中具有指标作用,其组织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马拉松组织工作的最高水平。本文提到的组织工作中可以改善的地方,也可以有利于国内其他马拉松提高组织工作的需要。

 

一、设项

 

北京马拉松号称有三万参赛名额,而且早早就报满。今年我就是通过一个和组委会相熟的跑友,用的达标组的名额才报上名。三万的名额看似不少(柏林马拉松3.5万个名额),但事实上,这三万个名额包括了全程、半程、9公里、迷你马拉松四个项目。具体各个项目有多少名额我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在所有报名者中,全程马拉松的占的肯定是少数。

在目前北京和全国进行长距离跑的跑友数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一场马拉松活动设立若干短距离项目来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有其积极意义。不少对21公里或42公里望而却步的运动、跑步爱好者,就可以选择9公里或4公里这样的项目,作为参加长距离跑的一个开始。当年我第一次正式参加长距离跑,就是2006年在新加坡马拉松中,由于一个朋友的朋友临时退出,我用他的号码参加了10公里的距离。我那一次跑十公里感觉不错,从此走上马拉松长跑的道路。

但是,北京马拉松设了这么多“副”项,既给组织工作增加了巨大的负担,又给跑友的参赛经历造成了很多干扰性因素。北京马拉松必须考虑两点。第一,世界著名的马拉松,都是真正的马拉松,很少有全马、半马同场举行的,更不用说还要加10公里之类的短项。全世界多数有重要马拉松赛事的城市,全马和半马都是分开,分别在春、秋两季举行。以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一年之中举行一场全程马拉松、一到若干场半程马拉松或十公里赛,绝不为过。而将每年十月的北京马拉松设定为纯粹的全程马拉松,剔除短距离的项目,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赛事。在其它的日子里,应该多举办些半程马拉松和十公里、五公里之类的项目,培养起广泛的日常参加长距离跑的大众基础。这些一年之中的各个项目,分散在北京各地,以奥森、朝阳公园之类的地方为中心举行,完全可以不需要封锁交通或只是局部封锁交通,组织成本相对较低,是完全可行的。

如果全北京一年有若干次这样的10公里、半程马拉松活动,到北京马拉松时,有可能出现三万名报名选手都能完成全程马拉松的盛况。到时候,北京马拉松不仅必须只设全程项目,而且报名还要通过摇号才能获得名额,那北京马拉松离伦敦马拉松、纽约马拉松这样世界级的马拉松,就不远了。要依靠国家体育局、北京市体育局或各区政府的体育局在一年之中在北京各处举办些半程马拉松、十公里项目是不现实的。这些活动应该有爱好跑步的大众跑步协会、俱乐部主办,由体育用品公司和其它商业机构赞助来进行。所以,要形成真正的大众跑步局面,政府要放松管制,充分给大众组织自由和赋权,这是公民社会可以实现蓬勃兴起、健康有序发展的领域之一。

第二,如果北马仍然坚持设立若干“副”项,那么在组织工作上要做巨大的改变。首先一点,各个项目的发枪时间要错开。刚才提到的新加坡马拉松,的确设立了全马、半马、十公里三项。这些项目,年年报满。事实上,新加坡、香港等地参加跑步的人口,按平均数来算,远远高过北京和国内任何一个地方。如果北京平均每1000人有两个人时常参加跑步活动的话,新加坡的数据应该是这个数据的20倍左右,即平均每1000人中应该有40个人时常参加跑步活动。英国的数据应该也类似。新加坡马拉松当天,从早上六点,专业组全程马拉松发枪开始,到业余组全马、男子半马、女子半马、男子10公里、女子10公里依次错开发枪,中间间隔20-30分钟,井然有序,到八点来钟全部发出,而专业组的全马选手也就差不多完成赛事了。和这样井然有序的发枪管理相比,北京马拉松的组织工作的差距不是10年内能够填补的。

 

二、报名

每次要参加国内马拉松,我从国外报名就成了最头痛的事情。往往要托国内的跑友帮忙,在国内报名,等我回国后再将报名费、芯片押金交给帮我垫付的跑友。相比之下,国内跑友每次报名参加柏林、雅典、东京、香港等境外马拉松,都顺利完成。这里面的问题在哪里?国内各项赛事网上报名的系统还有巨大差距,最主要是收费很少能在网上顺利实现。国内各项比赛报名,都还需要用邮局汇款来缴费。近年来不少比赛已经可以接收网上银行缴费了,也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些缴费方式,对身在海外的跑友都不适用。而相比较,所有国际上的马拉松,一律在网上报名的同时,用信用卡或借贷卡就可以当场缴费,完成报名,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北马报名什么时候能接受国际通用的信用卡(如Visa、Mastercard)报名,那就向世界一流马拉松赛事前进了又一步。这一步并不难走,比如和Paypal等收付中介合作,但北马的组织者这方面的素质还有欠缺,所以恐怕还需时日。

 

三、材料领取

国内各项马拉松的号码、芯片等都是比赛前几天开始由参赛人到某指定地方领取。而我报名过的多数马拉松,这些材料都是报名后由组织者邮寄到我手里。邮寄比赛材料对参赛者的好处在于,我在出发去该城市前已经拿到了比赛的号码和芯片,不用担心飞到该城市了还要花时间去找到发放材料的地方。而如果我要比赛前一天晚上才能飞抵赛地的话,事先拿到号码和芯片就异常重要了。

 

邮寄T裇不方便吗?的确,但事实上,T裇不是比赛T裇,而是纪念T裇,不是让几万人穿着同样款式的衣服开跑,而是在比赛终点发给跑者的(实际上,多数比赛的纪念T裇是要有跑者购买,而不是免费给的)。

 

这里面有一个技术性问题。北马需要参赛者当场比照自己的身材,选择合适的尺寸后再领取。但是这一步骤也是可以在网上完成的。国外的各个比赛,如果有赛会的比赛服装的话,在网上报名的时候,就让报名者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比赛T裇的尺寸,是S啊,M啊,L啊,等等。对于主办方来讲,由跑友在报名时就选好T裇尺寸的话,就可以根据报名信息,确定各个尺寸的T裇所需的数量。而由于缺乏这种数据,今年的北马在比赛前,M和S 号的T裇早早告罄。我去领材料时,最小的T裇只有XL号的了。

 

三、入场

北京马拉松仍然深受国家体育比赛组织方式的影响,还有所谓“检录”之说。由于比赛出发地设在天安门广场,严格限制非参赛者进入出发区就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国际上著名的马拉松,出发区在比赛当天就是一个巨大的party,跑步的人,跑步者的家人、孩子、朋友自由进出、热闹非凡,十分人性化。国内体育赛事的组织方面,“比赛”和“赛事”的概念仍然很强,娱乐、休闲、人性化的概念基本没有。

 

四、存包

由于出发和终点在不同的地方,存包就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而国际上很多赛事,出发和终点时在同一个地方,存包管理相对就简单得多了)。平心而论,北马的存包工作还是做的不错的,虽然据说去年比赛结束后很多人拿不到自己的包,而当天天气又很冷,不少香港或其他热带地区来的选手受了不少苦头。但是,存包工作中一个重大问题是,存包车和起跑区离得太近,要存包的人容易被被向前挤着往出发点拥的人所阻挡。这一次,由于我的号码偏前,所以我的存包车在第一辆,正在出发线旁边。等我挤着去存包时,出发区已经被拼命要向前挤的人堵得死死的。我和其他要存包的人,使出浑身气力,一边扯着嗓子高喊要存包,一边大汗淋漓地向存包车挤了十多分钟,才靠近了存包车,把包交给了工作人员。单是这一点不足,就可以让不少人心有余悸了。

 

五、热身

出发区管理十分严格、空间非常有限,根本无法作开跑前的热身。没办法,若干跑友只好爬出栏杆,在交通繁忙的大马路上热身,又被警察呵斥,只好灰溜溜地又爬栏杆翻回到拥挤的起跑区内。

 

六、出发、芯片计时

出发区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参赛人胸前的号码,将各个项目的参赛人分隔在各个出发段。这样,全马的在最前边,半马随后,再往后才是9公里和迷你组的。但是实践中,分给各个项目的准备出发区域是远远不够的。好几千人挤在那二三十米长,十来米宽的区域,的确是很拥挤的。而且从发枪前30、40分钟就被挤在那里,无法伸展,更谈不上走动走动或上个厕所,也就难怪一旦开跑出去,上百人都要到中南海的南墙下去小便,成为每年北马一景。

其次,起跑的区域有限,完全无法引导跑手按自己预期的成绩选择自己的起跑区间。一个组织完满的马拉松,应该在出发区域按预计的最终成绩让跑手有序出发。比如,排在最前面出发的,是预计跑两小时半以内的跑手。随后是预计跑三小时以内的跑手,然后是3.5小时、4小时、4.5小时等区域。各个区域的

最重要的,是北马虽然发给芯片,比赛成绩却要按发枪时间来计。这样,越挤到前边去出发,最终计算成绩时就越占便宜。我事先并不知道,心想既然是芯片计时,那么发枪时你离起跑线多远都没关系,你再慢悠悠地从你所在的地方走到起跑线再开跑也没关系。等跑完了,历经许多麻烦终于拿到比赛证书时,才发现证书报告的原来是赛会计时,这样我证书上的成绩,就比我实际的成绩慢了足足三分钟。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也就难怪,出发区在发枪之前必然出现人人争先、个个抢前的局面。每个人都拼命向起跑线挤,希望发枪时自己已经站在起跑线上。

要我看,这是北马最需要改革的地方。既然引进了芯片技术,为何不给每个跑手予芯片计时,而偏偏对人人都给赛会计时?这完全不鼓励大家从从容容、有序出发,而且助长了拥挤和王洪权所说的作弊之风。当然,国内不少马拉松都是这种做法。但是,北京马拉松为什么不在这上面引领潮流?专业组的选手,应该俺终点撞线的先后决定名次,所以用不用芯片无所谓。但是业余组的跑手,大家跑马拉松图的是轻松快乐,以适合自己的速度享受比赛全程,为什么不给大家用芯片计时?你不用芯片计时,自然怪不得大家出发前要拼命往前挤。如果不允许大家往前挤,那凭什么半程马拉松和9公里组的跑友就要承受五分钟乃至十分钟的时间损失?无论如何,所有的国际大型马拉松,报告给参赛者的,都是芯片计时,而偏偏北京马拉松还采用完全不合情理的赛会计时,其中缘由实在令人费解。

 

领跑

国际上主要的马拉松赛事,都设pace setters,也就是国内跑友成为“兔子”的领跑员。国内的领跑员水平如何,我了解还不多,但在国外,这些领跑员的水平决定没的说。3:30的领跑员,绝对一路匀速,在3小时三十分到达终点。而且,国际马拉松的领跑员,都用一手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自己所领的成绩(如3:30或3:45或4:00),另一面写着每英里的速度(如写一个8,表示每英里八分钟)。相比北马的领跑员安排,出发时大概都集中在一个地方,想跟跑的人基本找不到。跑出去以后,虽然衣服背上印有自己领跑的时间,但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也是基本找不到。

 

转播

国内几大马拉松,CCTV(CCAV?)都现场直播。但是,这体育频道严重受限于它报道竞技体育的恶习,全程任何时间只盯着专业组那十来个人(而且自然是非洲运动员为主)。几万人参加的赛事,它对那几万人毫不理会。那迷你马拉松的冠军是个八岁的小女孩儿,你不展现一下吗?北京马拉松是那一二十个专业选手的赛事,还是这几万人的一次狂欢?CCAV,你想清楚了吗?

 

终点

终点设置又重复了起点的问题,将观众和跑者的家属、朋友死死地堵在终点区域之外。跑友最中意的事情,无非是在四、五个小时的奔跑,又完成了一次艰难的挑战后,在终点见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这种人性化的考虑,北马还需要在办赛理念上做较大的转变。

 

证书

除了上述使用芯片计时是第一败笔之外,紧接其后的就是比赛证书的打印和颁发。几年前我在北京参加铁人三项赛,第一次体会到了赛后立即打印、发予参赛证书的过程。当时我觉得这个安排不错。比赛结束后就拿到证书,的确感觉挺好。但是像北马这样有几万人的赛事,比赛后当场发给证书,实际上造成了巨大的技术困难。我相信,北马组织者在这一环节投入的人力物力一定是所有各环节中最多的之一。但结果仍然是出了问题。在比赛开始后的四小时左右,完成赛事的人数逐渐进入高峰。在三个半小时至四个半小时之间,北马那昂贵的比赛证书打印系统,完全瘫痪。从终点线到打印证书的帐篷之间,排起了十多条长长的队伍。所幸这一次天气晴好,排队等候几十分钟也未造成问题。要是像去年那样天气恶劣,不少运动员,尤其是南方或东南亚来的运动员在排队过程中冻伤、冻病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怎么办?我在海外参加过任何一次马拉松、半程马拉松、铁人三项赛,都没有当场打印比赛证书的。一部分是赛后邮寄到你报名时候登记的地址,但越来越多的,是不提供纸质比赛证书,而是在比赛结束后几天内,电子邮件通知你在网上去下载电子版的比赛证书。这样的安排,将终点的组织工作巨大简化,在终点线后只需要安排好取包的工作,比赛就圆满了。多了现场发放比赛证书这个技术要求极高的环节,也成了整个赛事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最容易出现故障的一个环节,何必自己给自己增加负担呢?项目管理的风险分析没有预料到吗?

 

照片

国际上主要马拉松赛事,都和一些专业的运动摄影公司合作,将赛事拍照的工作外包给这些专业的摄影公司。这些公司雇佣大量的摄影员(如王乐乐这样的优秀体育摄影家),在赛段的各个点架起大炮,随时咔嚓咔嚓咔嚓。比赛结束后,将这些照片按画面上跑者的号码加上索引,每个跑者收到邮件通知后点击进入该公司的网站,输入自己的比赛号码,就看到自己在各个赛段被拍到的照片。如果决定购买其中一张、几张或全部照片,输入信用卡号立即就可以下载了。北京马拉松好像也有类似的照片安排,但似乎还不全面。至少我至今仍然没有收到邮件通知我在哪里可以看到和下载我在比赛中的照片(至少我在终点应该被拍了照吧?)此次比赛有佳能作为合作伙伴,赛后我也看到一些跑友在佳能的帐篷里打印照片,不过那显然不是比赛过程中的照片吧?因为如果某摄影师在长安街上给跑过的跑友拍了照,显然不能立即送到终点所在的佳能公司的帐篷吧?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继续电子化:所有照片在比赛结束后两三天内上网,通知跑友前来购买、下载。

 

综述

上面提到这些,也许有不少是吹毛求疵。赛会组织者看了,可能会很委屈,觉得他们的辛勤努力,没得到相应的认可。我对北马总体评价其实是很高的,从本文开篇部分可以看出来,而且本文最后我还要表扬北马是一两个方面。只是本文的主旨是为了北马的进一步提高,所以集中力量讨论了在我看来北马可以提高的一些方面。上面说的比较琐碎,要简单来讲,抓住重点的话,当前北京马拉松应该尽快改变的可以说是这三点:

1 不再设迷你和9公里项,最多只设全马、半马两项

2 给跑友成绩按芯片计时,而不是按发枪时间计时(所谓gun time)

3 比赛证书改为电子版下载,而不是在比赛终点现场发放

 

路线

行文即将结束,对北马的正面评价也应该提到一两点。比赛的路线每年似乎有变,但北京就是北京,无论你让我在哪一条街道上跑,我都非常喜欢。所以,今年的路线是十分,明年、后年、任何一年的路线,都是十分!当然,如果参照某些国家马拉松路线设计的思路,北京马拉松除了在天安门出发外,应该照顾到其它各大重要景点或历史名胜。白塔寺能不能跑过啊?玉渊潭能不能穿过啊?颐和园佛香阁能不能跑过啊?未名湖能不能跑过啊?

 

志愿者

有跑友抱怨本次北马志愿者的水平不高。在我看来,无论抱怨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抱怨志愿者。我在领取比赛用品时和几个志愿者接触了。他们非常真诚、勤勤恳恳,我只有赞赏。在终点处我出了一点小麻烦,问了几个志愿者也不知如何解决,但这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赛会组织者如何协调好比赛的各个环节,让志愿者拥有充分信息的问题。志愿者最棒。我只希望,这些志愿者也能开始参加长跑活动,并影响他(她)们的朋友成为长跑爱好者。由长跑爱好者担任志愿者和组织者的赛事,才是真正的长跑赛事。在国外,80-90%的长跑活动都是民间长跑活动的爱好者、俱乐部组织的。到了那种程度,才可以说全民健身的局面基本形成了。

归根到底,中国的体育工作,还是政府主导,对公民社会缺乏信任,只有利用民间力量的意图,而没有给予公民组织自由、自主的现代观念。这方面我了解不多,但我知道,北马组织部门肯定要求各大学提供志愿者、通过大学的团委、体育部动员学生报名参赛,以确保半马、全马这些长距离项目有足够的参加者。这都是违背健身运动、志愿者运动规律的做法。所以,在体育赛事的组织方面,中国面对的问题和中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中的其他方面一样,国家要继续退出,公民社会要全面兴起。而无论上述我提到的北京马拉松可以大大提高的这么多方面和环节,真正只有将马拉松交给跑步爱好者和公民社团、组织、包括一定的商业组织,而不是有某某体育局和某某区、市政府来主办,那才是北京马拉松成为世界一流马拉松的开始。

 

话题:



0

推荐

王正绪

王正绪

63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王正绪: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学院、中国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研究员。美国密西根大学政治学、教育学博士。马拉松、铁人三项赛运动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