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先把好话说在前头:说京剧大戏《赤壁》是传统京剧和现代舞台、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京剧创作和演出的巅峰之作,毫不过分。京剧如果朝这个方向继续前进,那么在中国出现像全球上演数十年还长盛不衰的《歌剧魅影》《Mama Mia》那样的作品,造就美国百老汇、伦敦歌剧院一样的戏剧、歌剧的辉煌新时代,指日可待。

媒体上对此剧的各种正面评价、夸奖、赞誉,虽然注定各抱一脚,但基本是准确的。此剧可以说是京剧艺术的一个百科全书、博物馆,把京剧的各个行当(生旦净末丑)、各种功夫(唱念做打翻)、各类艺术表现方式等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单是唱,这一部六场将近三个小时的大戏里多少唱段啊。光说诸葛亮一角儿,有时候你都替演员担心,这么多唱段,能盯得下来么。结果直到最后《祭江》,每一段都是那么高难度的唱,一段比一段好。

其他的角色,如曹操、周瑜、小乔等等,莫不如此。所有这些唱念做打翻,足以让戏迷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此外,舞台布景光彩夺目,加上引入交响乐伴奏,极大地丰富了京剧音乐的表现力,再辅以强大的‘龙套’阵容,蔚为壮观的场面层出不穷,等等,也让对京剧不太了解到观众,饱了眼福,堪称盛宴。

京剧今日的地位

传统的京剧,受京剧团体制和清末民初京剧市场的客观条件限制,造成京剧舞台艺术的一些特点,到今天已经成为京剧持续吸引大众热情的障碍。传统京剧团,多数是“光杆牡丹”,一个团往往就一两个大牌明星,所以创作的戏,也围着这个角儿设计。这造成每一部、每一出戏往往在内容上十分单薄。一两个角儿,几个龙套,走走、比划比划、唱几段,就算一出了。

当然,这些所谓的‘走走’、‘比划比划’也都是演员十几年台下苦练的功夫。但过去这些戏,从唱功戏来讲,它吸引人的是‘角儿’的好嗓子;从武戏来讲,也就是看个‘角儿’耍耍武艺,翻几个跟斗五的。除此之外,这些剧作的剧情相对简单,布景更是尽量简化,至于戏里宣传的道德、情感,也多是封建时代的忠、孝、义等。

所有这些,使得今天的观众看起京剧来,很快就陷入昏昏欲睡的状态。中央电视台可以专门开一个戏剧频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全国为数甚少的戏迷、票友,光顾这个频道的观众寥寥无几。北京的京剧演出,除了能吸引到戏迷、票友外,只能作为旅游表演项目,吸引一下外国来的游客。而戏迷、票友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闭合系统,老的戏迷、票友在逐渐老去,每年注入的新鲜血液寥寥无几。如此一来,未来的京剧观众市场会发展成何种状况,不言而喻。

针对传统京剧的这些弱点,近年来国内的京剧团体有过不少富有创新的尝试。《曹操和杨修》、《贞观盛世》、《宰相刘罗锅》等,试图在传统京剧中揉入新的元素,并将作品的文学、思想意义与当代人们关心的东西结合。但总的来讲,这些有益的尝试,虽然有所突破,终归受限于我国现有的京剧团体制的限制,收效有限。这些作品未能突破传统京剧的一般桎梏,对戏迷票友之外的普通观众,基本没有形成影响力。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国内演出市场产业化、商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京剧则逐渐被这个大潮抛在一边。且不说王力宏、林俊杰、五月天的演唱会可以吸引几万人,单周立波的清口、郭德纲的相声、赵本山的二人转等,都比京剧成功得多。

《赤壁》的突破

《赤壁》之所以能成功,有赖于国家大剧院演出体制的出现。这一体制突破了国内京剧团体制的限制,融合了中国目前已经急剧商业化、市场化的演出、娱乐、文化产业的资源和中国已有的丰富的艺术人才和文化资源,使得世界级的戏剧作品的推出成为可能。

六场约三个小时的戏,光是正二八经的‘角儿’,就有十好几个。这些个‘角儿’,就必须突破国内已有的京剧团体制,由‘制片人’(国家大剧院)采用大制作的方式,才可以集中在一起。凭借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优秀的编剧(蔡赴朝)、导演(张继钢)、作曲(朱绍玉)、舞美、服装设计等等,才可能被调动起来。也才可能使得京剧有机会跟上可以制造出奥运会开幕式、电影《指环王》、王力宏演唱会等优秀作品的现代演出艺术、视觉艺术市场的时代潮流。

单从舞台美术、布景来讲,传统京剧场上常常就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需要的时候,这椅子可以变成一座山,演员站在山上往下看;三张桌子垒成一座‘房子’,演员从‘房子’上往下翻跟头。回过头来再看《赤壁》所实现的舞美,堪称世界一流。你甚至可以说,《赤壁》已经用京剧的舞美设计,实现了吴宇森《赤壁》电影里的布景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称其为‘京剧的好莱坞’不为过,从而也就难怪,即便不懂京剧的观众,光看看这热闹华丽夺目的场面,也能够兴奋好一阵子。

《赤壁》和《赤壁》

如果我问京剧《赤壁》是不是受电影《赤壁》的启发,或者是不是直接在电影《赤壁》的刺激下产生的,“京赤”的制作方一定会否认。但是本剧有很多地方,完全可以看出带有巨大的“电赤”的影子。众所周知,传统的《三国演义》小说、京剧的众多三国戏(借东风、黄鹤楼、甘露寺、华容道等)中,多数是男性(老生、小生、花脸)。吴宇森拍《赤壁》,为了突出那个星河灿烂时代里的爱情,凭空添出了小乔、孙尚香两个重要角色,还由大陆台湾两大美女出演。这一改,自然使得电影《赤壁》对年轻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京剧版的《赤壁》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对‘电赤’编剧思路的原封不动地借鉴,只不过把小乔的角色用京剧的技术来表达罢了。‘电赤’中,孙尚香主动请缨要参加保卫东吴的战斗,脱口而出‘天下兴亡、匹女有责’。因为和此话发源地史实不符,成为该片的一个笑柄。在京剧版《赤壁》,不知是为了证明中国的编剧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还是认可吴片用这句话来突出孙尚香的可贵精神,竟然也让孙尚香念到:‘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无论如何,如果没有小乔、孙尚香这样的旦角戏,《赤壁》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京剧登峰造极的百科全书。但引入小乔和孙尚香,我认为是编剧受到吴宇森电影的影响。同时,造出一个京剧版的小乔和孙尚香,或许是在宣示,历史上这两位女子的形象,还是必须由京剧来再现?

文学:重组中寻找突破

如果京剧版的《赤壁》意在对电影版《赤壁》中一些对历史、人物、意义的饱含争议或有失偏颇的地方,加以rectify或给出另一种解读,那么至少它的结尾比吴宇森之作要高明得多。吴片中结尾是诸葛亮和小马消融在百草丰茂的大自然,以展示他回归清远平淡之心。这样的处理,虽然了无新意,但已经是好莱坞导演的最高水平。京剧《赤壁》的结尾,是一段荡气回肠的诸葛亮唱段《祭江》。这段唱之中包含历史沧桑,加之精妙的舞美和场景转换,随后在大合唱中过渡到演员谢幕,令观众一时好似沉入几千年分合兴亡的凝重,失语于深蓝的历史汪洋中。

剧中的对白、唱词等,采用了苏东坡、诸葛亮、曹操等人的诗词、文章,可称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的集大全。这在今天国学热、易中天三国热、哲学超女于丹热的大背景下,对普及和激发年轻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将这些不同时代的诗赋拆散来拼在一起,剧中将《三国演义》中不同的故事编在一起等等,虽然有良好的艺术效果,但在今天城市人不再有时间读原著,知识来源全靠电视、舞台传媒的情况下,又对我们如何推广、保持传统文化的真实内容,提出了问题。

对青年人的吸引

京剧《赤壁》的以上种种成功,并不能说明京剧的新生已经开始。无论如何,这样一部作品,对观众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如果像这样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并且全国各地的观众都有幸能够欣赏,那才可以说是京剧的新大众市场最终形成。

终归到底,京剧最核心的东西,它的唱念做打、生旦净末,需要用心向大众普及和推广,才能被逐渐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赤壁》商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类似的作品还太少。它之所以能够场场爆满,很大原因还是‘外行看热闹’的人多,观众是被该剧有效的市场营销、广告所吸引。真正要培养出新的戏迷、票友,使得今后每一部新的京剧作品、每一场京剧演出,都像今天层出不穷的电影大片、话剧、郭德纲相声一样拥有足够数量的观众,那还需要在全社会进行长期的京剧普及教育和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赤壁》代表一种新的京剧制作商业模式的成功,我们原有的京剧剧团,也可以考虑进行体制的改革。或许,将来的京剧的‘角儿’,应该像现在的梁朝伟、葛优、林志玲这样的‘票房巨星’,和京剧的‘制片人’签约制作京剧,而已有的剧团,则可以更多地承担演员培养这一角色,并将京剧在大中小学生、普通市民中普及和推广,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并参与到这一国粹中来。

话题:



0

推荐

王正绪

王正绪

63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王正绪: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学院、中国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研究员。美国密西根大学政治学、教育学博士。马拉松、铁人三项赛运动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