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将20世纪以前的中国历史以三个帝国为划分。秦汉为第一帝国,建立了统一国家的雏形。隋唐为第二帝国,到达了中华民族帝国统治的高峰。明清为第三帝国,虽有明朝的稳定和清初的辉煌,终归在东西方斗争到来时,传统的农业国家被现代西方文明击败,不得不走上社会革命、民族独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艰苦卓绝的道路。这条道路从1919年五四运动算起,至今已经走了正好90年。若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则已经走了快170年了。

黄先生称明朝为“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所谓中国帝国时代的儒家文官制度,在明朝成熟,成为维系国家统一、四海安平的纽带和机制。以原始的经济、技术条件,维持了北至长城、南至越南的庞大帝国,靠的就是这个儒家书生官僚体制(Confucian scholar bureaucracy)。但是这个制度的一个巨大困境,就是文官控制政治,以维系在较低的经济、技术水平上的社会稳定为最终目的,基本扼杀了中国在工业技术、商业(货币)经济上取得突破的可能性。

这样一个以自耕农、地主农业为主体、文官制度为框架的社会,面对具有先进、有效的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的外敌时,往往不堪一击(组织也是一种技术)。戚继光长大的时候,离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横扫明朝辽东地区,还有些距离。离船坚炮利的大英帝国兵临城下,更还有几百年时间。但是,大明受北方的蒙古人、鞑靼人的武装侵扰,从来不曾消停;而源自日本南部的海盗(倭寇),则常常攻入明朝东南沿海,烧杀掳掠,有如大明身体上几块烂疮,难以根除,还时时恶化。

戚继光作为一个优秀民族将领的光辉作用,就在于他在明朝官僚制度对创新、突破几乎令人窒息的压迫下,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青壮年时代有效地抗击了东南的倭寇,又在后期力保北方边境的安宁。戚继光的军事创新和他平寇、戍边的成就,在今天可以成为激荡人心、令人神往的故事。六卷本的《明朝那些事儿》可以有半卷讲述戚继光;《万历十五年》有七章,论述戚继光,也独占一章。

这种在不利的制度、政治、经济、技术条件下,帝国的优异分子力挽狂澜、为国立功的例子,千百年来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子孙,时时怀抱修身治国平天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理想。但大众写者、传道授业之师尊,却常常忽视去检讨让帝国陷入种种困境的制度性失败。如若国家有强大、高效、开放、充满活力的经济、制度、国防力量等,或许我们会缺少那些令人激动的英雄故事,可是于国于民,何谓不是福呢?国难思良将,国难出良将。可是如若没有国难,就算没有良将的灿烂光华,恐怕也可以不用哀伤吧?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建设现代国家已经打下厚实基础,未来却还将波澜壮阔。我们读罢帝国这些优秀儿女的事迹,也忍不住要拿今天我们面对的挑战和旧时相比。在体制尚不完善,国家和社会能力、组织还未成熟,严重、尖锐的经济、社会问题时时出现的当下,我们也忍不住期盼戚继光、张居正一样的人才会继续出现,于惊涛骇浪贡献于社会发展的航船。

这么看来,虽然今天已不是倭寇可以横行沿海的时代,戚继光十几岁时写下的诗篇,却还可以为有志家国的人继续吟诵。如果这样来理解个人在大历史中的地位,又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是戚继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鏖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第四册。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话题:



0

推荐

王正绪

王正绪

63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王正绪: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学院、中国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研究员。美国密西根大学政治学、教育学博士。马拉松、铁人三项赛运动员。

文章